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

楓的股市哲學

持續的成交量大於其市值比重才能成為主流。

對於個股(或類股)股價的調整,絕對不會只滿足於「合理」而已,也就是說,往上調整會至超漲;往下調節會至超跌,這原因是主力才會有吃貨與出貨的空間。

長線操作首要在安全,其次是趨勢。所謂安全就是公司的財務健全,形象良好。至於趨勢,則是該公司未來獲利成長的趨勢。根據其獲利趨勢,可以研判該公司未來股價的合理區間。

當一支股票在磨底時花的時間越多,其實也就是代表著主力作手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佈局,這些其實都需要成本的,所以主力作手肯這樣做,你可以想見他想要向上的空間有多大,這也就是技術面看法中,盤底時間的長短約略相當於上漲的時間,因為作手需要有更長的時間與股價空間來消化他手上龐大的部位。

股市的循環在於籌碼的流向。

新手只考慮獲利,老手則先考慮風險。

有一些類股頻頻破底,但也有一些類股再創新高,這其實就是資金轉移的跡象。

要作一個贏家,在個性上,不要太急躁,這可以讓你在做投資決策之前,有更周全的考慮;在心態上,不要好高騖遠,這樣可以讓你避開許多陷阱。

主力就是幫你養成習慣的人。

當心養成快速獲利的心態與習慣之後,要回復「穩健獲利」就不太容易了。

長期下來,金融操作的勝負不在多頭市場你賺了多少,而是在空頭市場中你少賠了多少。

實行自己的理念,犯錯也沒關係,下次修正就好。怕的是受不了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初衷,卻又做錯了。

在低檔時因恐懼而不敢進場;在高檔又因貪婪而不願離場。

市場中大家認為會來的,往往不會發生。

投資人應該要學到一個教訓:你完全無法預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,所以孤注一擲絕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作法,這點要牢牢記住。

當你在市場上發生重大的虧損時,絕對不要立刻想要翻本,因為那可能是一個重大錯誤的開始。休息過後,控制好自己的資金,調適好自己的心態,再重新出發,不要被先前的事件影響你的心情。

每一個投資人,進入股市最主要的目的應該都是一樣的,那就是賺錢,可是為什麼會有大部分的人是以虧錢收場,甚至黯然離去,你可曾仔細想過這個原因?難道是賠錢的投資人不想賺錢嗎?非也!其實原因就是他們太想賺錢了,而且是太想快速賺錢。

操作之成功並不在於你對於未來的行情矇對了多少次,而是取決於你對操作信念的堅持與落實。

真正要成為市場贏家,你必須要押下正確且大量的部位。如果你連多空方向都無法肯定,試問何謂正確?也如何敢押下大量的部位?

當看到一些股票委託買進的五檔買單「出乎異常」的多,然後帶量上攻,要小心了,真正的買法不是這樣,這是套牢大戶希望減輕賣壓,吸引人氣的操作方式。

金融為百業之母,當景氣擴張不如原先預期時,金融業的獲利便會開始感受到衰退的壓力,當企業的獲利能力開始下降甚至出現虧損,金融業將開始面臨倒帳的風險。

所謂的整理時間,就是跌到夠便宜,可以吸引長線投資人進場買進。但是,最重要的是,要有足夠的時間讓這些買家慢慢買,也只有當這些買家的買盤超過了斷頭或認賠殺出浮額的時候,這才叫做整理時間夠了。

人性深處的貪與懼,往往讓你在緊要關頭做出錯誤的判斷,只有克服這些,你才能在「懼意」產生時,「勇於」執行;在「貪念」萌芽時,「捨得」退出!

其實等待,才真正是操作心態中最難的一部份。在等待買進的時候,多想想價格是否夠便宜。等待股價上漲的時候,多想想當初買進的理由是否還存在。空手等待的時候,要有堅強的理由才可以再進場。

當台股漲到高點,主流類股的成交比重卻反向降低,這其實是在告訴投資人,資金已經轉向了。 一個大多頭行情,總是會把所有的股票輪過一遍,只是主流漲得多,非主流漲得少,當原來的主流股已經大漲過後,資金流出,讓原先的配角躍居主流角色。

處失意而不消沈已是不易,處得意而能不忘形尤為困難。

選股邏輯:
  • 中大型股(好進、好出)
  • 查大股東(大股東持股、大股東的誠信)
  • 籌碼(沒有融資券,87年上櫃後未曾發放股利,股本非但未膨脹,反而要減資)
  • 公司獲利(EPS高)
  • 比較近年財報「長期投資」逐年下降,速動比率高。
  • 與大盤、同類股票的相對位置
  • 買在市場悲觀時
  • 買在週年慶打折時(短線停損點→中線加碼點;中線停損點→長線加碼點)
  • 國際股市與景氣行情